首都特大型城市治理问题高级研修班总结

2017-10-02

一、基本情况

首都特大型城市治理问题高级研修班是由北京市委组织部主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针对北京城市治理问题,开展的人才培养创新之举。研修班通过一手抓课题研究,探寻城市治理复杂问题的解决之道;一手抓行动学习,提升各部门跨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将知识的深度和协同的广度结合起来,加强北京城市治理干部队伍的整体能力。

干部培训工作要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才需求,在现阶段,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干部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就北京市而言,作为首都和特大型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的严峻问题,给城市治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考察北京工作时提出:“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委组织部认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方面入手。从治理体系上要深挖问题根源,科学规划和设计;从治理能力上,要加强协调和沟通,实现体系和能力的匹配。

认识到城市治理是北京市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解决。国际化大都市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作为首都职能形成的特殊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北京城市治理的独特困难。北京市委组织部和清华大学密切合作,在反复调研基础上,决定开设“首都特大型城市治理问题高级研修班”。

北京市的领导干部知识水平普遍较高,国际化视野较强,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在城市治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人才优势,这为办好研修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经过调研和分析,将培训目标设定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解决首都城市治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因此要深入研究,才能找到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首都城市治理问题牵涉面广,因此要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行动,依靠群体的力量推动复杂问题的解决。

针对这样的现实,清华大学和北京市委组织部首先确定研究型培训方法,在培训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了环保、交通、人口三个主要问题为课题。这三个问题都是北京市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也是跨领域、跨区域的主要难点。清华大学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在责任教师统一协调下,组织六位专家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和教学准备;北京市委组织部用选学和调训相结合的办法来组织学员,以实现双方预定的教学目标。培训总体时间设置为六个月,其中每个月集中学习三到四天,共计二十天,学习期间,学员在工作中进行理论自学、深化实践、数据搜集、课题调研等工作。

研修班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结构化知识学习,现实复杂性问题研讨,以及个人和集体反思提升等三个教学环节,通过三个环节的反复交替,实现个人治理能力和集体跨界协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和行动学习相结合,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跨界协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技能。学员们最终形成了交通、环保和人口等三个课题的论文,并依据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了针对现实问题的个人实践,实现了个人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共同进步。

二、学习过程总结

本次研修班从2014年6月8号开班,到2014年11月28号课程结束,共分为六个阶段,在研究型培训和行动学习两条线索下交替展开。

第一阶段主要内容为视野和方法导入。通过开放式的专家论坛和民众论坛、行动学习等方式,展示在不同层面对于城市治理的理解和需求,建立起对于学习目的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同时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和跨界思维的学习,为课题研究和学习探讨形成交流方法和理论基础。在专家层面强调专业性、国际化、多样性;在民众层面强调多层次、多视角、多元化;在行动学习层面强调深入生活、独立思考、共同交流。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潘洁(前香港环境署副署长)、王有强(清华大学中国规划中心常务副主任)、钱易(中国工程院院士)等10几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第一阶段的研修活动,为研修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主要内容为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集中中外专家就公共治理、公共政策、法制建设、博弈思维、U型理论和系统思维等内容展开学习,为学员建立起公共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促进学员形成系统思考,深入挖掘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中间穿插自我认知和课题小组研讨,从自我和组织两个方面去思考自身治理能力的问题。彼得·圣吉(Peter Senge)(学习型组织创始人)、奥托·夏默尔(Otto Scharmer)(U型理论创始人)、于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蓝志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第二阶段的研修活动。

第三阶段主要内容为行动学习能力塑造和系统思维建设。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责任。理论上学习中国式领导力、传统文化、北京的历史和未来,以及宇宙运行规律等课程。行动学习上学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举办城市未来雕塑展,城市治理案例研讨等内容,建立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的连接。单霁翔(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侯景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百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晓峰(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研修。

第四阶段主要内容为城市治理跨界学习。在国际经验和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深入探讨首都在环境、交通和人口方面的问题及根源,课题小组进行中期研究汇报和集体探讨。同时引入原型塑造的概念,通过城市治理思维图的绘制,启发大家对于未来的认识和探索。理解个人和城市之间的关联,协调思考城市治理体系和个人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吴琼恩(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王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殷承志(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等参加了研修。

第五阶段主要内容为课题成果原型塑造,在治理能力提升基础上,建立首都未来发展的原型。在各组跨界交流的基础上,再一次和城市治理的现状相连接,思考在城市治理中的根本理念和认识。陈淮(原建设部研究中心主任)、郝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安华(中国社科院城市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林澎(北京科技商务区开发公司总经理)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研修。

第六阶段:原型成果展示,将学习成果实物化,实现途径具体化。课题组进行最终汇报和交流,互换角度思考和提问,展示原型成果,并制定落实首都治理能力的要点和原则,作为共同遵守的责任。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有强(清华大学中国规划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教授)等各位专家学者参加总结交流。

在上述六个阶段中,行动学习贯穿始终。学员们曾经在烈日下骑自行车实地考察清华大学及周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清华治理的建议;也曾经根据自己的愿景,动手精心雕刻塑造未来北京的模型,并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作品蕴含的设想;也曾经深入紫禁城,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探寻北京城市治理的发展脉络;也曾经自己组织去实地调研,探寻北京垃圾问题处理的处理之道;还曾经绘制出自己对于城市治理的思维图,把对城市治理的思考形成自己系统的思维,并把它们展现在大家面前。

在学习过程中,每一堂课都由责任教师进行主持和总结,责任教师早上带领学员进行回顾和准备,晚上进行当天课程的收获和总结。这些交流和总结不但是为了加深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最重要的是引导大家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跨界协作的实现。

教学形式以研讨式为主,除必要的课程外,不进行单纯的理论学习。发挥学员的积极性,把调动学员思考和交流作为教学的第一目标,而非对于知识的灌输。

整个教学过程在六个月内完成,这六个月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转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个人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团队建设的过程;既是一个对过去进行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未来进行设计的过程。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教授在我们的课堂上所说:“我们所有的技能都来源于反复的练习,而所有的感恩都来源于熟练的技能”。城市治理高级研修班正是在不断的练习,补充知识,调查研究,跨界研讨,思维再造去寻找城市治理的金钥匙。

三、培训经验总结

1、从培训目的和手段方面

本次研修班设计上采取紧扣城市治理主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种理论和两条主线并行推进的思路。两种理论分别是基于经验学习圈的研究型培训理论,和基于U型思维的系统思考理论。两条主线采取一明一暗设计,明线是对于首都特大型城市治理理论的学习和讨论,提升学员城市治理能力;暗线是对于如何挖掘问题根源,建立跨界思维,提升学员领导能力和协作能力。

在培训中通过研究型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先选择确定课题,然后通过专门的辅导老师将课题解构和细化,分解到每个参加培训的学员。学员根据自身课题去学习管理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在导师指导下搜集分析数据,最终形成课题报告。这一培训形式使学员们掌握了一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解决城市治理问题的方法。

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奥托·夏默尔(Otto Scharmer)和彼得·圣吉(Peter Senge)的U型思维,建立起城市治理系统思考的方法体系,通过个人思维的下潜,来发现结果背后的过程和根源,通过聆听和沟通,建立起人和人之间,人和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沟通和联系,逐步转化为跨界解决问题和协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向,从而形成一种不断成长和发育的有机组织,推动对于不断涌现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在本次培训中,各种教学形式和培训内容有机集合起来,把现实问题呈现出来,从技术和社会全面的角度进行探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员领导力的提升。譬如说垃圾处理问题,学员们不仅就垃圾处理的技术方法进行了讨论,而且对垃圾成因背后的消费习惯和哲学文化进行了反思,进一步对垃圾选址中邻避效应等社会治理问题进行研究,寻找问题的根源,协同考虑垃圾处理的现实和未来。在具体执行上,通过思维和沟通方式塑造,达到互动、激发式教学效果。交互式课堂讲授,案例式情景学习,研讨式小组合作,讲座式视野拓展,把团队学习的方法贯穿始终。

2、从学习过程和成效方面

在学习的过程中,研修班学员在领会学习目的和方法的基础上,着眼于对未来问题的解决,而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大家从思想根源入手,把不断涌现的城市治理问题作为工作的常态,通过研究和思考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采取经验主义的处理方式。

学员对于研修班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虽然培训时间都在工作日,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处理,但是大多数学员的出勤率保持在80%以上。很多学员主动的去思考和转变自己,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关注知识背后的关联性,从而形成思维的转化。在个人学习的同时,大家进行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和认识我们周围的事物,加强理解和信任,促进协作解决问题的思想认识。

在课题研究中,学员主动性很强,和指导教授和研究助理密切交流。指导教授负责研究的总体设计和方向,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把关;研究助理负责研究的具体过程,选题、架构、调研、分析、进度等一系列问题。学员利用所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方法等内容,结合具体的课题方向展开调研。

在本次研修班中,通过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在解决城市治理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提高和改进了干部的思维方式和领导能力。这些能力不是短期的知识,而是长期的思维和行为塑造,必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人才保障。

3、从行动和推广方面

领导干部的培训具有非常强的目标导向,培训内容要服务于培训目标,而培训目标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首都特大型城市治理高级研修班,是为提升北京城市治理能力服务的,所以要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和思维,转化为城市治理的行动。

本次研修班学习阶段的结束,就是我们全体学员行动的开始。每一个人不但要将自己的所学应用于本职工作,而且要将整个北京的城市治理作为自己的责任,去积极跨界协同去解决问题。我们认为,经过本次培训,我们已经不再局限于自身岗位的职责要求,而是对于整个城市的治理要求。

每一个学员,通过半年的学习和实践,对于研究解决复杂问题,已经建立起对于北京未来发展的原型,在原型的指引下,正在逐步建立一套自身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些方法将会随着不断的熟练应用而更加成熟,而方法的成熟必然会促进能力的提升和问题的解决。我们每一个学员,都制定了一份三年的行动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在未来的指引下学习。

我们研修班作为一个团队,不但肩负着利用自身能力去解决城市治理问题的责任,还肩负着在更大范围内去跨界协调解决问题的责任。利用我们开放的大脑,开放的心灵和开放的意志,去接纳的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城市治理的队伍中来,发挥集体的力量。

研究型培训加行动学习,是现实中跨界解决复杂问题的良好手段,需要更多的地区和人才加入进来,将会产生更大的力量。在本次研修班成功举办的经验基础上,我们将会尝试在京津冀一体化等重要政策中去实施,去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